编者:
2020春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给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做好本科课程线上教学,确保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广工大教师在学校党委统一指导下,面对困难和挑战,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充分利用已有线上课程资源,认真组织线上教学工作,经过几周的线上教学实践,教师们已熟练掌握线上教学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线上教学经验,也收获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馈。这期间,涌现出不少优秀教学案例。
为进一步总结线上教学经验,创新线上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学校“一流课程”建设,发挥优秀案例引领示范作用,教务处设立教学案例专栏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供教师们交流、学习和借鉴。
本期,我们分享轻工化工学院阳香华老师的教学案例。
一、教师风采:
阳香华,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3年起在轻工化工学院任教,先后获得优秀班主任、教学优秀奖、优秀党员等多项奖励,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担任《工程化学》、《普通化学》以及全英文公选课《Chemistry in Food》等课程主讲教师,目前主要面向本科生授课。

二、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工程化学》,24学时,1.5学分,是高等工程院校非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本课程以化学热力学基础理论和物质结构理论为主线,强调理论和实际应用的意义,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新材料的制备、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水体污染和金属腐蚀的防护等)展开讨论,以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本学期授课对象为2018级机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卓越工程师班)本科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可使学生掌握高等教育必需的基础化学知识,还可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增强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丰富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用化学观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其在工程技术实际中的应用;
(3)掌握基础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从事生产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课前教学准备经验分享(认真做好教学进度与教学设计)
1、本课程的三位任课教师成立了专门的课程讨论群,经团队讨论决定,本学期的教学进度主要根据慕课内容安排,并根据课程大纲和教材内容做出适当调整。
2、整个教学过程参考利用线上课程资源开展翻转课堂设计,先让学生自学中国大学MOOC课程内容并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总结,有疑问随时在微信/qq群提出或通过qq群发起临时聊天给老师留言,随后老师再在腾讯课堂讲解重难点和答疑。
3、按照BOPPPS有效教学模型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课后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引入(Bridge-in),学习目标(Outcome)为重点难点知识,设置问题进行前测(Pre-assessment),全程注意学生的参与(Participation),留下习题进行后测(Post-test)并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Summary),BOPPPS的六个教学模块完整,效果事半功倍。

BOPPPS教学模型六要素
四、线上教学经验分享
线上课堂的讲授:因为学生已经通过慕课进行初步学习,所以直播课堂的重点就由平时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变成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首先课件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其次有意识的根据BOPPPS教学结构进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其中“参与式学习”就是教学设计的重点。
课堂中的特色互动:网速的原因,课堂全程关闭了学生的语音提问,但学生可以随时在腾讯课堂的讨论区提问和回答问题,教学中也会特意安排问题给大家回答,可能是因为在网络上不需要课堂现场提问那么大的勇气,课堂讨论氛围特别活跃。
线上授课的特色展示:因为线上课程以重点难点知识为主,所以采用了特别多思维导图的形式,也常会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完成作业,这样可以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点,同时能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课堂上的思维导图之一

学生提交的作业思维导图之一
五、线上教学创新点分享:
紧密的师生联系:授课教师成立专门的课程讨论群,每天在线讨论课程安排和备课,并安排老师在网上轮值给学生答疑解惑,学生有疑问可随时通过QQ联系老师。
丰富的在线资源:以中国大学MOOC的在线异步SPOC课程和自建《工程化学》课程网站为在线学习资源,结合老师提前发布的相关课件资料,学生只需一部手机即可学习到非常全面的课程内容。
有效的教学结构:课程重点、难点和要点讲解通过腾讯课堂在线直播,教学过程基于BOPPPS有效教学模型设计,授课内容有针对性的关联学生专业,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回答问题或参与讨论,确保“教之有物、学之有用”。
充分利用线上工具:在无法收纸质作业的情况下,通过QQ群在线布置、提交和批改作业;将腾讯课堂内容录播下来,课程结束后发布在群里,以便网络不好的学生能回听;提前15分钟在慕课堂小程序开放签到,提醒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慕课异步SPOC课程网页

教学团队自建《工程化学》课程网站
六、线上教学总结与寄语
线上教学形式已经存在很久,之前总觉得离我们很遥远,通过这次疫情的推动,终于去有机会了解和尝试了很多新的教学工具和手段,短期内从一无所知到能从容面对,并从中做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收获很大。这个过程对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可谓一个里程碑式的成长,下面从三方面小结一下:
感触:之前很少关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次才发现线上教学的平台和工具已经很多,线上已经开展的课程也已经很多,线上教学的技术已经发展非常迅速,而我们却茫然不知,通过此次线上教学机会,初步掌握和熟悉了线上教学的基本技能,也了解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为今后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经验:很多线上教学工具对于线下教学也是非常有益的,比如慕课堂、雨课堂等的签名工具,可以在不费教师讲课时间的情况下实现,自动生成统计表,省事又高效,同时也可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工具开展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在以后的线下课程中都可以应用。
计划:待学生返校后,可以考虑保留现有模式,点名依然采用慕课堂的形式,提前让学生预学,线下课主要讲解重点难点知识,留出更多时间用于课堂互动,课程的总结交给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