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 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及访客 图书馆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学校简介


广东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教结合、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1958年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而成。2024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大陆高校第41—57位,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列全球第301—400名。

学校本部坐落于中国南方名城广州,拥有大学城、东风路、龙洞、番禺、沙河、揭阳等多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5300余亩,环境优美。目前,学校共设有25个学院、2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12个研究机构。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省重点学科15个,省“冲一流”学科7个。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学、社会科学总论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已进入前0.3‰。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和完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拥有本科专业9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4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9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21个。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在校生超5.4万人,其中本科生超3.9万人、研究生超1.4万人,并招有不同层次的成人教育学生、港澳台学生、国际学生。66年来,为社会培养了50余万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位居广东省高校前列。

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7个本科专业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23门;2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等专业认证/评估。共获得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7项,包括: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学团队2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获得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33项,包括: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65门、示范性产业学院等各类实践教学平台83个、本科教学团队25个、名牌专业13个、特色专业25个、重点专业8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4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主持5项,参与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近3届获2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参与1项)、二等奖17项;获得国家级“四新”项目4项。近年来,承担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10项。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近四届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家级一等2项、二等奖2项,省级以上奖项31项。

建设有2.5万多平方米的创新创业育人基地——“工大创谷”,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成为全省唯一荣获创新创业教育9项国家级荣誉的高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位列全国14位,连续两年蝉联广东省第一。2012-2024年,学校捧得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获特等奖4项;连续七届夺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捧得五届“优胜杯”,2024年首次在同一届赛事夺得3项金奖,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获1金3银6铜,实现高教主赛道本科生项目金奖零的突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均获一等奖;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荣获1金1银。近五年,各运动队共计获得国际级赛事冠军4项、国家级赛事冠军33项、省级赛事冠军68项。男子篮球队曾获第六届亚洲大学生三对三篮球锦标赛冠军、第25届CUBAL一级联赛全国总冠军及三次大超联赛总冠军;男子足球乙组获全国大运会冠军,男子足球甲组获全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总冠军;学生杨诗璐获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乒乓球女团冠军,陈国豪获2023年CBA选秀“状元”。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近年来,学生在声乐、器乐、舞蹈等集体项目上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一等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奖等国家级奖项23项、省级奖项100多项;反映学校参与东深供水工程的情景剧《青春印丰碑》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美育浸润对口帮扶揭阳市10所中小学,惠及中小学生近万人。创新创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是学校的“闪亮名片”。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4200多人,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千余人,省部级“创新团队”17个。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27个、省教学名师19人。9人次入选科睿唯安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位居内地高校第35位。37人次入选斯坦福大学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位居内地高校第50位。

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科研工作,开展高水平科研创新拥有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工具全国重点实验室(广东工业大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3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70余个,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智库等省级人文社科平台2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五年突破160项,位列全国前60名。2021年首获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全国仅42项,全省仅3项);2022年获批5项优青项目,创历史新高,同年获批2项外国资深学者项目;2023年首次获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共同主持),首次同年获批国家杰青2项、原创探索计划项目2项,2023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2023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及课题14项。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何梁何利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3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1人。获中国专利银奖2项、优秀奖7项,2023年学校发明专利授权数位列全国高校第7位。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24》中位列全国科技创新高校50强第28位,广东省属高校第1位。

学校坚持与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目前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惠州广工大物联网协同创新研究院”“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14个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拥有国家级科技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家、省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IC设计、工业设计、先进材料、环境生态、生物制药、软物质等多个领域促进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推动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建设。

学校立足湾区、面向全球,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办学。先后与国(境)外170多所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和科研工作国际化创造条件、提供平台。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巴人工智能卓越中心建设,成立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等研究平台,举办新兴经济体论坛等品牌智库研讨活动。链接全球顶级资源,与诺贝尔奖得主共建智能材料与绿色电化学联合实验室。牵头成立粤港澳高校碳中和与绿色发展联盟,讲好广东“双碳”故事,传播全球生态治理的广工声音。现有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1个。多样化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新增本科层次、硕士层次、本硕联培等8个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打造“留学广工”品牌,依托学校优势特色学科,面向国际学生开放所有中文授课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现已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个英文授课本科专业,并建有完善的非学历汉语言培训体系,服务教育对外开放,架起民心相通桥梁。

面向新发展阶段,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奋力推进“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加快“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建设步伐,争取早日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为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广工力量!



数据更新时间为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