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0日,广东工业大学朱雪梅教授与学社成员在韶关乡村走访。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近日,广东省三师志愿者广东工业大学教授朱雪梅等带领广工筑觉学社成员对团队近年在韶关地区的乡村发展建设项目所在地开展了走访活动,一同回访了仁化县安岗村和石塘村,感受项目发展建设给当地及村民带来的显著变化。

改善村貌,建立实践基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韶关市安岗村的村口立着一块两人高的乡村标志牌——红色安岗,上面印着“传承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安岗村红色文化的弘扬,离不开朱雪梅团队深耕安岗。

红色安岗村。

广东工业大学朱雪梅教授与学社成员在韶关乡村走访。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团队从挖掘文化及遗址开始,弘扬村落传统文化、彰显红色革命精神、保护活化历史遗迹等等,通过对垃圾堆般的破败遗址“变废为宝”地打造,因地制宜地落实规划设计各项发展内容,安岗红色村已成为丹霞山外的又一道韶关风光。
安岗村华阳寨遗址从此摆脱曾经是垃圾堆的面貌,成为了当地青少年喜闻乐行的红色精神培养和实践基地。“我们通过变废为宝的理念,更好地保护活化红色遗址。”筑觉学社理事长李源霖告诉南都记者,团队首先挖掘遗址的历史文化,再将其中场景通过有规划设计串联在一起。

5月30日,广东工业大学朱雪梅教授与学社成员对团队在韶关乡村发展建设项目开展走访。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抢救古村落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需要理性态度和科学方法,需要不断的坚持,这是一项持久战。”朱雪梅表示,一方面需要政策法规、体制机制创新,另一方面还要树立自信并引导全民积极参与。总之,积极改善环境、完善配套并拓展乡村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才能上下联动,实现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共进的双赢局面。

村内干净美丽的风景。
深耕基层,共建研学基地助力贫困乡村振兴
安岗村只是广东工业大学对韶关村落保护与助力脱贫的具体案例之一。
在韶关浈江区大村,朱雪梅教授正带领团队积极参与一系列关于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的文化历史挖掘、发展策划、规划设计、施工指导等发展建设工作当中,力求将其打造成融合古驿道文化、烽火教育精神的“文、旅、农、教、研、体、产”多方面发展的综合性研学基地和特色精品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振兴贫困乡村。
“我们挖掘当地历史、进行场景还原,通过共建研学基地带动乡村的发展。”朱雪梅告诉南都记者,团队通过遗址挖掘和文化传播让村民产生联动,同时继续传承在艰苦岁月中师生不畏艰苦、坚持教育的精神,“团队正在挖掘出当地历史中的精神价值,并重新塑造,思考如何在当下运用。”
此前,团队认真研读大量历史史料,多次和相关部门反复深入研学基地(大村)现场,开展基地踏勘、文化挖掘等调研工作,并多次驻扎在村数天。通过历史信息比对、当地老人指引,团队明确岭南大学、岭南大学附属中学、东吴大学、协和神学院四所教育旧址的位置及岭大、附中旧址重要历史建筑场所的位置及规模。
朱雪梅表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作为地方文化遗产重要载体的历史街区和传统村落遭受不断破坏,一些古村落成了“空心村”,日久失修,有的被人为破坏,有的在自然风化中毁坏,甚至消失,很多古村落需要抢救性保护,“作为几千年农耕文无明的大国,传统村落更是中华文化的根之所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把文化记载好,传承下去。”
采写:南都记者 周宇
摄影:南都记者 何玉帅
通讯员 陈吟 李源霖
网址链接: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00604331494.html?layer=5&share=chat&isndappinstalled=0&wxuid=ogVRcdGyDP_JDrCecBpsTu-fs2Os&wxsalt=2f42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