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广工 >> 正文

【羊城派】基地建设带动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新时期广东环境教育这样做

2023年04月07日     来源:羊城派 2023年4月6日    

近日,广东首部环境教育基地发展“绿皮书”——《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在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工作开展25周年之际,新时期环境教育如何开展引起了广泛讨论与社会关注,记者为此采访了多位相关专家。

中小学:探索“融合发展”方向,走出“绿美教育”之路

2022年,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达成绿色低碳理念进入大中小学教育体系的目标。学校教育作为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及构建绿色低碳国民教育体系有重要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生态环境部中国贝迩高校课程创新基地副教授黄秀军告诉记者,广东省中小学环境教育通过绿色创建活动、环境教育讲座、环境保护社团的志愿服务活动、环境教育实践项目、环境科技活动等方式实施,许多学校组织了环境主题的研学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基地、社区,切身感受绿色发展的成果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从而达成教育目标,收到了良好效果。

近年来,不少中小学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环境教育创新实践。记者从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了解到,该校将红色教育、思政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开展了系列生态文明主题研学实践活动,走出一条“绿美教育”之路。例如由学生组成的“林长小队”在广州开启“古树之旅”,前往农讲所等地探寻古树背后的红色故事,并以组织义卖的形式倡导“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暑期的红色立体研学则关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新发展,学生寻访东濠涌博物馆、自然和谐艺术馆、广州市城市公园展览馆等地,感受广州城市生态环境新面貌,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文德路小学学生参加“英雄花开 童向未来”——广州全市儿童义务植树活动

文德路小学学生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越秀公园红色立体研学活动

佛山市禅城区东鄱小学则开展基于现代环保与生态理念的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的实践。陈艳允校长表示,“智能化”是该校环境教育的特色之一,将机器人应用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开发出机器人测PM2.5、机器人测控厨余垃圾处理、机器人垃圾分类、机器人检测温室效应等项目。此外,学校还建立起“绿色整合”制度,先后与“绿色家园”“广东绿盟”“源行绿社”等校外环保公益组织结对,探索共享、共商、共建的发展道路。

佛山市禅城区东鄱小学开展环境教育

记者留意到,上述环境教育实践体现出“融合发展”的探索方向。新“出炉”的《报告》建议,将环境教育有机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与劳动教育、科普教育、法治教育等有机融合。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对此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林文丽校长介绍,该校利用校内丰富的生态资源,构建生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环境教育融入“耕耘希望田野、守望绿色家园、融合多元文化、呵护生命成长、追求科技梦想、践行法治理念、守护美好生活”七大主题中,开设了生态农业教育、树林生态考察、环保科技项目、艺术压花等多元文化特色课程。

中学生在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开展生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

大学:科研引领培养绿色发展创新型人才

如何创新环境教育模式,如何培养环境教育师资、环保行业人才,如何引导环境教育基地更好地发挥作用,高校都是重要一环。记者发现,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正是《报告》的联合编制单位之一,广工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也是省级环境教育基地之一。

“广工将科研团队及项目与科普工作结合,引领环境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副处长姚维科介绍,广工发挥工科强项,结合国家级人才团队的学科背景与生态文明教育、环境教育基础的优势,形成完整的实践、科普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基地建立以科普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团队,针对不同受众特点与知识水平,运用新技术手段,创作了一批形态丰富的优秀科普作品。同时,创办生态环境科普创新课程大赛,开发适合各类受众的环境教育相关课程50余项,录制相关视频十余项,受众达5万人以上。

据悉,该团队从促进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与健全绿色制度、低碳发展等方面,围绕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社会和生态制度等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开展研究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科普教育、环境规划、循环经济和乡村建设咨询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团队还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在各类比赛中指导多个生态建设主题学生项目,助力培养绿色发展创新型人才。

广工大学生向市民、小学生推广普及低碳知识

学校课程对于环境教育有基础性促进作用。黄秀军在华师面向本科生开设了《自然与自然文学》课,通过课程建立起自然与文学的连接。“以大自然为课堂的跨学科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思考生态文明理念时想起身处自然的感受,亲身体验人和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表示,《自然与自然文学》也可以作为面向中小学的跨学科研学活动,将环境与语文学科进行交叉,让学生在自然体验中学习有关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环境教育基地:让市民近距离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截至2022年底,广东共命名220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103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全部向社会公众开放。《报告》指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广泛深入推进,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实现在环境宣教工作领域由“辅阵地”向“主阵地”的转变。

江门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宣教负责人介绍,在江门的“环境教育基地+”创新融合模式下,鹤山市环境教育基地开展了“环境教育基地+课案‘四进’行动”。该基地将其运行以来最受欢迎的8套环保主题活动制作成课案推广,有效突破了专业人才及经费紧缺的限制。每套课案均配套由专业师资录制的了视频讲解、互动教具、科学实验材料、主题游戏物料等,针对不同受众还配备专门课程指引和讲解词。该行动将课案推广到学校、社区、农村、企业,使用时只需安排一名本单位工作人员即可轻松执稿开讲。由此,市民群众在自己常处的活动区域就能接受环境教育,近距离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在环境教育专业人才储备上,东莞也有成熟经验。东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东莞着力打造“两支队伍”,一支是“专业+敬业”的基地讲解员和专职教师队伍,以“专题培训+参观见学+经验交流+赛事激励”培养模式提升环境教育基地人才孵化能力;另一支是“热情投入+持续服务”的基地志愿者队伍,鼓励各基地和本地的环保志愿者队伍合作开展“市民环保开放日”活动,并支持和推动基地组建志愿者队伍。

环境教育基地的建设,要与学校建立起密切联系,才能让广大师生“享受红利”。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育组长冯宝莹告诉记者,海珠湿地在深耕环境教育的10年中,与近200所学校建立了合作联系,服务学生达上百万人次。“海珠湿地与多家学校共建环境教育实践基地、海珠湿地实验学校等,通过联合开发校本课程、开展师资教研培训、送课进校园、举办大型赛事等合作方式,促进湿地与学校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环境教育平台。”冯宝莹说。

在海珠湿地开展环境教育课程(摄影师:谢惠强)

华南国家植物园则注重科学与环境教育融合,擅长把丰富的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教育的理论研究、工具书和拓展读本。2015年至今出版了近20本科普教育专著,为学生们输送“精神食粮”,并持续打造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学生、市民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参观学习(陈亮摄影)

丹霞山依托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以科普研学为教育手段,已建成1座博物馆、1所自然学校、9条科考线路、3条科普教育径以及30家科普学堂,每年接待游客约300万人次,其中有40万人次参加环境教育及科普研学活动。

企业:把环境教育研学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

近年来,许多环境友好型企业和单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主创建环境教育基地,为公众营造更多环境教育场景,引领行业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处于佛山的广东盈香生态园就是其中之一。该园副总经理罗就好表示,园区依托旅游节庆开展环境教育课程——春季景区举办百花节,同时开展自然类的辨花识草课程;国庆节景区开展生物多样性的研学课程;2022年秋季策划了夜间观虫观鸟的生态保护课程。“把环境教育研学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是基地建设发展的内生动力”。

广东盈香生态园

同样由企业运营的东实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基地则创新了大型环保设施开放研学模式。基地主任罗淑怡介绍,该基地设置了环境教育展馆、自然教育体验区、环保设施科普展区(含生活垃圾焚烧、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处置)三大核心科普展区。环保设施开放可做到从30人/批次到800人/批次,打破环境教育“小团体”的困局,探索出校园生态环境科普工作新路径。

东实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基地

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湿地管理部总监孟祥伟介绍,2014年,全国第一家自然学校在华侨城湿地成立,开创“一间教室,一支环保志愿教师队伍,一套教材”自然教育新模式。“我们注重环境教育教材开发,包括‘书面教材’和‘体验式教材’,携手业内专家、环保志愿教师队伍编撰了《我的家在红树林》系列丛书,出版了湿地相关解说课程。”孟祥伟说。

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湿地管理部总监孟祥伟作介绍(陈亮摄影)

《报告》提到:“环境教育基地建设也需要各地各单位各方力量的配合和支持。”清远北江生态文明展示馆是多主体共建环境教育基地的典型。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馆形成了校地企共建共赢模式,充分调动集纳资源、场地、人才优势,给予展馆更多活力与创造力。

网址链接:https://6nis.ycwb.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20138/51867863.html?isShare=true

作者:陈亮

编辑:朱小翠

分享:

上一条:【羊城派】国内首个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发布!广东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之路

下一条:【学习强国】奋楫扬帆 粤来粤好丨全国政协委员李丽娟:以实际行动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