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广东高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如期而至——
8月22日至24日,广东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在省委党校举办第29期全省高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近300位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和省外高校在粤办学机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齐聚一堂,“闭关”学习。
读书班自1997年以来已连续举办29年,是广东省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与领导班子建设的“金字招牌”,累计9200余人次参与。

今年的读书班,站位高、格局大、内容实——
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此次读书班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部署落实,力争以广东高等教育之“强”,支撑教育强国及广东教育强省建设。
短短3天,4位广东省领导、2位教育部司局领导现场授课,带来4场辅导报告、2场专题讲座;安排一次现场调研,书记校长们“兵分八路”走进高新技术企业等地交流学习;4所高校作“双百行动”(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经验分享,议程密集,“干货”满满。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表示,广东高等教育要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观念更新、方法创新、体制革新方面走在前列、作出表率,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紧迫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奋力推动我省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读书班上,广东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都有哪些收获?他们关注哪些议题,将如何“发力”?
(相关阅读:广东高校书记校长“兵分八路”,到高新企业“双向团购”)
上好“大思政课”
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今年读书班的首场辅导报告,便是聚焦高校思政建设。
当前,广东高校应如何进一步上好“大思政课”,真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金课是关键,教材是支撑。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孙彧介绍,作为一所百年侨校,暨大持续强化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完善港澳台侨学生“浸润式”国情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着力提升统战凝聚力和思政引领力。
以思政金课“立德”、以课程思政“明德”、以师德师风“树德”、以网络思政“润德”、以社会实践“见德”——华南师范大学提出“五德同向”大思政体系,正在作出特色探索。
该校党委书记王恒胤表示,学校不断完善“思政第一课”“思政示范课”“思政网络课”精品课程体系,牵头推动全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纵深发展,并创新“示范课程+示范课堂+教学案例+微视频+名师团队”课程思政模式等,营造“人人重育人、处处皆育人”的浓厚氛围。

结合学校特色,创新方式方法,思政教育更能入脑入心。
“越是国际化办学,越要加强党建思政工作。”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石佑启看来,广外要继续发挥多学科多语种优势,打造“多语种+思政”系列精品课,创新“大思政课”国际课堂,与学生一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学校还正在探索最新技术手段,打造AI赋能党建思政育人新范式,聚力培养“心中有家国、眼里有世界”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我们要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广东药科大学党委书记刘晟说,学校将中医药文化厚植思政工作,充分发挥廉洁教育馆(知行学堂)、中药标本馆、人体科学教育中心、王烁精神纪念馆等阵地的育人作用,引导师生在知校荣校兴校中厚植家国情怀,涵养高尚情操。
在广东财经大学,2000平方米的思政长廊和智慧思政育人场所颇受学生欢迎。该校党委书记郑贤操分享,广财积极探索思政教学改革,运用图文展板、多媒体影像、互动装置等多种形式,构建“抬头可见、驻足可学”的沉浸式思政文化空间,让学生在行走中接触党的创新理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论熏陶。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则以信息化技术引领建设“数字马院”,以智能化技术还原红色历史场景,打造VR沉浸式课堂,并依托广东轻工非遗学院打造“AI+非遗”美育新范式。
“学校将继续围绕办高水平本科职业大学,培养更多担当时代大任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陈爽表示,要构建以“大师资、大资源、大平台、大方法”为抓手的思政工作体系,创新大湾区职业本科人才思政教育模式。
一直以来,广东医科大学持续深入开展“牢记初心担使命,争做育人大先生”“改革聚力续新程,奋力攀峰创新绩”主题活动,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我们会继续将思想素质、人文精神、医德医风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说。
用好社会“大课堂”,育人将更具实效。肇庆学院党委书记谢冠华表示,学校将大力推进实践育人,利用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鲜活内容教育学生,不断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努力培养爱国奉献、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科“瞄准”产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广东高校应如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好提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读书班上的焦点话题。
学科专业“瞄准”产业前沿,这已成为广东高校的普遍共识和主动选择。
“我们要努力担起支撑广东经济大省挑大梁、率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命题。”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白建刚表示,广工将以“冲一流”建设为牵引,谋划实施“115”攀峰工程,并高起点建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优化涉海学科布局,推动海洋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培养特色鲜明的拔尖创新人才。
作为今年新晋的职业本科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将专业布局锚定在新兴产业。学校紧密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积极培育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数字媒体、低空经济、现代通信等战略产业所需的数智技术人才。“要推动科技最前沿、产业最急需的知识和技术进课堂、进教材。”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苗宁礼表示。
广东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调研学习。
东莞理工学院聚焦产业需求,系统推进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特色学科群建设。2025年,该校率先开设全国首批工业软件本科专业,旨在加快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学校正努力成为‘扎得深、立得稳、靠得住、顶得上’的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说。
作为一所应用型高校,五邑大学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省重点、特色产业,重点建设材料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学科群。“我们要在区域产业需求中探寻发展答案。”五邑大学党委书记栾天罡表示,接下来学校将继续以服务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为己任,全方位融入广东发展大局。
优化学科布局是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核心。广东高校正通过一系列改革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以育人为根本,广东海洋大学聚焦“大海洋”学科群布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能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杨洲介绍,学校将立足90年办学积淀,在新时代锚定建设高水平海洋大学目标,通过深化产学研融合,为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要把课堂建在产业上,把学术做在工程中,把成果用在企业里。”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校长张光宇表示,学校要让毕业生带走的不仅仅是学历,还有直面未来职业发展的适应力和竞争力。为此,将继续推进多元化评价改革,学生的实战成果如发明专利、技改方案等均可替代毕业论文。
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正在打破传统框架和学科壁垒,探索高等教育改革新模式、新方法。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介绍,学校学科建设不求全但求强,专业布局紧密对接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此外,学校还鼓励本科生及早参与科研,每周上四天课、周五进实验室,并为学生配置学术型、工程型、创业型的专业导师,因材施教培养实战型拔尖创新人才。
产学研融合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25年,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获教育部批复同意启动建设,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AI制药、陆空一体智能出行、高端科学仪器三大产业方向,鼓励强化校企科研合作,增强协同、搭建平台、打通堵点,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此次读书班外出调研,聚焦相关产业方向,为高校和企业搭建了“桥梁”——学员们走进广州文远知行、粤芯半导体、金域医学等9家高新技术企业,面对面探讨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读书班以改革之姿谋划教育强省新发展,以创新为擎赋能产学研用新生态。”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马骊表示,作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建设单位,南医大将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打造大湾区医学科技创新策源地,以优势学科全力承接区域优势产业转化任务,并携手广深两地共建校企地联合创新体,布局“环南医”生物医药创新带,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广东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调研学习。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会点。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先行条件。
近期,珠海科技学院与意大利特伦托大学共建人工智能与社会应用国际联合实验室,同时,打造人工智能模拟体验馆,让创新平台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下一步,学校将整合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引导师生团队针对产业实际痛点提出技术方案。”珠海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廖立国介绍,脱颖而出的优秀成果将优先在实验室进行孵化,并推向产业一线,实现产业化试点落地,真正打通从创意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同样加强平台建设,与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了43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1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学校对发明专利实施有效赋权,由有关研究平台完成的光敏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等一批技术成果已经实现成功转化应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许建领说,学校将继续坚持“立地顶天”的应用技术研发导向,在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产业化链条上发力。
为打通“不敢转、不会转”瓶颈,广州中医药大学谋划成立了“政产学研用发展研究中心”,统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配套体系。近五年,学校转化成果47项、金额超2.6亿元,推动20多万亩南药种植,新增产值34亿元。
“我们将持续强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加速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发展新质生产力。”现场调研后,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文锋感触颇深。
加速成果转化,关键还在于机制激励与畅通。
汕头大学党委书记唐锐介绍,汕大聚焦海洋科学、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等区域产业需求,建立“揭榜挂帅”“后期奖补”等机制,推动科研平台市场化运营,接下来将继续联合政府、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设立创新孵化基金,定期开展校企路演,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今年,广州航海学院获批了全国第14所、华南地区第一所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高校。该校党委书记陶韶菁称,学校将进一步聚焦海洋科技、海陆空一体智能交通等大海洋领域,开展深度科研,并创新科研成果产生范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融湾入海”。
“我们要持续深化与广州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健康院、广东省科学院等重点单位的合作交流,汇聚基础前沿领域的高水平科技资源。”广州医科大学校长赵醒村表示,学校正在大力优化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科研人员面向产业创新需求,积极参与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产出具有高市场价值、高经济价值的科技成果。
今年,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围绕“申博冲百”目标,谋划制定了“12366”发展规划,其中“3”是指深化三大改革——评价体制、资源配置、激励机制改革。
“我们正制定新的评价方案,鼓励教师根据自身强项优势,把精力用在‘刀刃’上。”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兵说,学校还将优化资源配置,让校内外优质资源向科技成果转化倾斜,提高应对产业需求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通过推进绩效改革、建立荣誉体系等,激励教师产出并转化更多成果。
发挥人才智力优势
推动“双百行动”走深走实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本期读书班特别安排了“双百行动”帮扶点调研行程,学员们走进广州从化香米产业园、荔枝产业博览园,实地感受帮扶实效。会场里,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的党委书记、校长作为代表,分享了各自学校的特色实践和经验。
在茂名高州市,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牵手”高州医院,先后在当地设立14个名医工作室、专家工作站,累计选派100多人次前往帮扶,帮助当地开展转移性肿瘤的放射粒子治疗等多项首例手术。
“我们立足医科和10家附属医院优势,在省内超40家各级医院开展医疗帮扶,为南粤筑牢健康屏障。”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说,学校重点为地方医院输送优质资源,既强化重点专科,也助力布局新兴医学等领域。
今年,阳江市阳西县高一学生陈莹莹凭借作品“智能清洁安检仪”拿下第5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这是当地学生首次站上国际顶级发明赛事领奖台。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帮扶下,阳西近年教育面貌发生蝶变。该校党委书记马卫华介绍,学校在全国率先探索全学段、整县域基础教育托管帮扶模式,打造资源共建共享的乡村教育集团,让当地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截至目前,“双百行动”已促成1200多个共建项目,覆盖医疗、教育、产业、文化等各领域。其中,近百所高校携手打造的“三大联盟”格外亮眼——乡村建设规划高校联盟、乡村公共服务高校联盟、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分别由广州美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担任“盟主”。
由“盟主”牵头,广东高校拧成一股绳,在乡村一线紧锣密鼓地行动,将智力优势转化为地方发展的强大动能。
“我们深刻体会到,强化协同联动是核心。”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说,组建联盟后,69家成员单位协同发力,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抓手,有效攻破产业发展关键环节。
其中,共建28个科技示范基地,形成覆盖20余个特色产业的全链条科技服务网络,并举办10余场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线上线下吸引超200万人次参与,同时推出“双百优品”品牌,整合227款联盟单位帮扶产品在华农校内消费帮扶馆推广。
广州美术学院则组建5个专业委员会,整合高校资源,与县镇“结对子”、搞“组团”,提供规划设计、建设实施、管理运营等全链条技术服务,已完成317个项目。
“我们携手兄弟院校,把论文写在村镇大地上。”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说,联盟组织“粤美乡村”风貌设计大赛,以广东乡村实景为赛题,引导师生深入调研、创作作品。首届大赛作品覆盖全省21个地级市122个县389个镇493条村,有130多件已落地实施。

“双百行动”成效扎实,彰显着广东高校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此次读书班,更让书记、校长们明确发力方向,对未来工作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蓝图。
近年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派出500多名科技特派员,在各地乡村一线组团帮扶,助力梅州兴宁鸽、丰顺橄榄、佛冈粉葛等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该校党委书记翟雪梅表示,接下来,学校将加快建设“农工并重、科技领先”的新时代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引导师生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工作成效体现在推动广东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上。
广州体育学院是华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与“足球之乡”梅州市梅县区、五华县结对,因地制宜推进“体育+教育”“体育+文旅”“体育+数字”等,并开展中小学体育学科骨干教师和E级足球教练员培训。“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与结对地协同拓展体教融合场景,释放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并持续推动地方体育教学数字化改革。”该校党委书记米银俊说。
顺德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卢清华表示,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学校在云浮市新兴县建设各类平台和名师工作室近10个,包括“双百行动”培训学院、粤菜师傅工程培训基地,未来将继续发挥职业本科优势,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做好资源共享、项目共建、合作共赢,为“百千万工程”提供更坚实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网址链接:广东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集体读书,关注哪些议题?将如何“发力”?_南方+_南方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