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广工 >> 正文

【羊城派】设计全省首个万元户纪念馆!广工师生巧思赋能佛山乡村焕新颜

2025年09月02日     来源:羊城派    

一座百年祠堂焕发新生,成为记录改革开放初期“万元户”奋斗史的纪念馆。今年暑假,广东工业大学何韶颖教授带领的师生团队再次来到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南沙社区棋盘村,回访刚建设完成正在试业的团队设计作品——“万元户纪念馆”。这座由陈氏宗祠改造而成的纪念馆,已成为当地推进“百千万工程”的亮眼名片。

高校智慧下沉,活化百年祠堂

陈氏宗祠是南海唯一一座五进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现为佛山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下,丹灶镇携手广工师生团队,将祠堂改造为“万元户纪念馆”,展现当地农民敢为人先、勤劳致富的奋斗历史。

万元户纪念馆

何韶颖教授介绍:“团队多次深入社区,与基层干部、五金老师傅深入交流,挖掘一手史料;并运用三维扫描仪、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对建筑空间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在确保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实现设计与当地政策、人文、产业的深度融合。”

团队工作照

在当地政府和社区的支持下,师生团队深入梳理南沙社区发展脉络,以空间叙事的思路将展区分为“建村谋局-贺富佳话-万元群像-薪火相传-领航新篇”五大篇章,空间设计充分尊重祠堂原有格局,保留青砖墙面、木梁结构等传统元素;展陈设计则采用可活动落地展架,将照明系统集成于展架之上,避免对古建梁柱造成破坏。纪念馆中还设计了互动体验区,让参观者体验老式手啤机操作,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动氛围。

体验区

“项目让我们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广工张同学表示,“参与‘万元户纪念馆’设计,使我们对‘百千万工程’和‘一村一品’有了更深理解。丹灶镇南沙社区立足‘五金起源’特色主题,正是‘一村一品’的生动实践。作为建筑学和设计学学生,要学会用设计语言讲述乡村故事,让历史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

三方协同打造可持续乡村更新样本

“这个项目最大的特色是设计方、社区和政府三方深度融合。”何韶颖教授介绍说,“从前期调研到方案设计,我们与镇政府、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定期联席讨论机制,确保设计方案既符合文物保护要求,又能满足后续运营需求。”丹灶镇委书记何敏仪表示:“广工团队深挖社区资源,洞察社区需求,从宏观大局着眼,从细节处着手,让沉寂多年“敲锣打鼓贺富”的历史焕发新生,铸就万元户敢为人先的精神雕塑。”

三方讨论会议现场

广工师生团队坚持“建筑不能脱离环境独美”,在打造纪念馆的同时,同步推进周边村落环境提质工程。广工学生小杜感慨道,“这种将设计思维与运营结合的经历,让我们对乡村更新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好的设计不仅要美观,更要实用、可持续。”

展陈效果图

据介绍,该项目是全省首个万元户纪念馆,并创新植入沉浸式情景剧等内容元素,有效激活“敲锣打鼓贺富”这一红色资源。试业至今,万元户纪念馆与中共丹灶镇党校合作,承接各类活动32场,接待超过1000人次,成为党建活动、文化研学、社区建设的重要场所,成效显著。丹灶镇南沙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陈芳芳表示:“纪念馆已成为‘敢饮头啖汤’精神对外展示的亮丽窗口,更是党员学习教育培训和红色文旅研学点。”

团队合影

何韶颖教授认为,这类项目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学生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学会了如何与政府、村民沟通,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落地解决方案。这种将设计思维与运营管理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培养,正是当前设计教育最需要强化的环节。


网址链接:设计全省首个万元户纪念馆!广工师生巧思赋能佛山乡村焕新颜

更多媒体报道:

广州日报新花城:“万元户纪念馆”来了!广工师生让老建筑焕发新光彩

作者:陈亮

审核:羊城派

编辑:李成瑶

分享:

上一条:【南方+】广东工业大学3人入选“香江学者计划”和“香江学者计划(湾区项目)”

下一条:【广州日报】急需学科专业将有超常布局——高校迎来专业调整“大考”华工暨大广工重点建设新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