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广工 >> 正文

【广州日报新花城】大道至朴,润物无声|开学季·思政课·大家谈

2025年09月06日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2025年9月4日    

编者按

9月4日,广州日报刊发评论《真理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详情)。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言,作为传播真理的主要课程,思政课该讲哪些“大道理”?又如何讲深刻讲透彻讲鲜活?为此,我们特别采访有关专家、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广州市第三中学负责人,来听听他们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总结。

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讲在实处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回答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讲道理”,将其中蕴含的真理力量讲清楚,引导人们真正理解、认同和信仰。

讲清理论之“理”

思想政治教育要讲道理,首要的是讲清理论的科学性、彻底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在于其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行”,在于它成功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清,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物理拼接”,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让受众明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没有丢掉“老祖宗”,又说出了“新话”,是活的、管用的马克思主义,从而增强对其科学性的理性认同。

讲透实践之“理”

思想政治教育要讲道理,必须用事实说话,用成就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最硬的道理就在于它指引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受住了重重实践检验。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封闭落后到引领全球减贫事业、贡献全球增长,这些“中国奇迹”不是凭空发生的,其背后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将宏大的经济数据、生动的社会变迁、具体的民生改善,还原到理论指导实践的脉络中,讲透每一项重大决策背后的理论考量和策略选择,让人们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增强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同。

讲明时代之“理”

一种理论行不行,还要看它能否回应时代关切、引领时代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开放发展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它科学判断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据此提出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发展指明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明,这一理论不仅着眼于中国的发展,更体现了胸怀天下的历史担当,是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思想力量,其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日益凸显。

讲活人民之“理”

理论的魅力最终取决于其价值立场。思想政治教育讲道理,必须触及价值观这个核心,讲清理论的价值取向为了谁、依靠谁、造福谁。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讲活人民立场的道理,揭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厚的人民情怀和道义高度,让人们从价值层面产生强烈共鸣,增强价值认同。

讲清理论之“理”,方能坚定真理认同;讲透实践之“理”,方能增强事实认同;讲明时代之“理”,方能把握未来认同;讲活人民之“理”,方能凝聚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自然彰显。(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主任、教授敖带芽)

打造“三位一体”思政课堂,培养时代新人

9月4日,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揭晓表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使命在于通过思想的传递实现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的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目标决定了其必须超越对“小道理”的浅层讲解,聚焦党的领导、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类文明等大道理的深度阐释。

围绕这一目标,学校主要通过“三位一体”的思政课堂来实现。

一是思政课第一课堂。思政课是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门课程,其传递的也并非孤立的、零散的小道理,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通过系统讲授理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大道理有“厚度”。

二是校内实践第二课堂。依托“广东工业大学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四微”(微经典、微调研、微电影、微讲堂)等主题展示活动,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通过“思政课大讲堂”“师生共读经典”“思源读书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大道理“有温度”。

三是社会实践大课堂。学校与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业、社区街道、博物馆等建立了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定期通过主题教育、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大道理、内化大道理。使大道理“有力度”。

思政课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揭晓介绍道,一是在“讲深”上,要坚持内容为王。必须深耕教材,吃透教学内容,讲清楚理论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揭示理论的内在逻辑、历史脉络和哲学基础,将抽象的理论分解为清晰的逻辑链条,让学生真正理解道理的来龙去脉。

二是在“讲透”上,要坚持问题导向。讲授思政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彻底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社会热点、现实关切,通过理论、事实、数据对问题进行透彻分析、精准解剖,让学生感到“信服”。

三是在“讲活”上,要坚持教学的“艺术性”。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搬运,而是创造性的、充满人性的、追求美的复杂活动。思政课要讲活,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生动感人的历史故事、鲜活生动的现实案例、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让道理可感可知、入脑入心。

他认为,上好思政课还需要多方面的合力,如教学上还有两点可以改进。一是由单向灌输到多维互动,创造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体验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由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和理解真理。二是由“分数考核”到“价值内化”的考核转向。探索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成长变化。

以真理铸魂 用红色育人 构建思政教育新生态

广州市第三中学党委书记陈汉碧接受广州日报专访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真理,这既包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也涵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真理。”作为一所跨越三个世纪的百年老校,广州三中始终以校史为教材、以红色为底色,将真理传播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育人范式。

红色基因淬炼:在历史中锚定真理坐标

据陈汉碧介绍,三中的思政根基深植于革命先辈的精神血脉。该校1910届校友、中国工人运动先驱杨殷烈士,先后参与领导省港大罢工与广州起义,最终为信仰献身,其事迹成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生动注脚。

为传承好这份红色基因,学校设立“杨殷班”,编写以烈士事迹为核心的校本教材,构建“英烈精神—时代价值—青春使命”三维课程体系。“我们不是简单讲故事,而是提炼精神密码。”陈汉碧表示,通过在历史课还原罢工斗争场景、语文课研读《狱中遗书》家国情怀、政治课分析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引导学生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

“三位一体”筑基:让真理扎根课堂、照进现实

围绕真理传播,三中构建起“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师资赋能”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体系,让真理从理论走向实践。

陈汉碧表示,在课程思政层面,学校创新“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堂上,学生通过编排《杨殷在广州》情景剧,沉浸式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借助“问题链”教学,从“杨殷为何放弃优渥生活投身革命”切入,探究理想与信仰的辩证关系,让真理在互动中入脑入心。

在实践育人环节,学校着力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校内建设“杨殷纪念馆”,陈列烈士遗物复制品、革命文献及校友回忆录;校外与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共建实践基地,开展“追寻杨殷足迹”研学活动。学生还走进杨殷故居所在的越秀区社区,开展“红色基因传承”志愿服务,在实践中践行真理。

陈汉碧认为,师资是真理传播的关键载体。学校实施“红色园丁工程”,定期组织教师赴井冈山、毛主席故居等地研修;建立“真理导师”制,由党员教师与“杨殷班”学生结对,通过撰写思想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社会现象。

c73705053f374d3091e239c9b2e7d91b.jpg

守正创新赋能:让真理与时代同频共振

“面对新时代要求,三中思政教育坚持‘三个结合’,让真理焕发新活力。”陈汉碧就“三个结合”具体展开。

与传统结合方面,学校开发红色皮影剧,生动再现杨殷学习与革命的关键场景,以传统艺术承载红色记忆;与科技融合方面,学校打造“数字杨殷”虚拟展馆,运用VR技术重现广州起义现场;2024年上线的“三中红色云课堂”,通过直播连线革命后代,实现跨时空的真理对话;与时代共振方面,学校开展“我与校长有个约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建设,在鲜活实践中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思政课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陈汉碧表示,广州三中将继续以杨殷精神为旗帜,把思政课建设成“传播真理的殿堂、滋养信仰的源泉”,让真理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助力学子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网址链接:大道至朴,润物无声|开学季·思政课·大家谈

作者:曾俊 魏丽娜

审核:广州日报新花城

编辑:李成瑶

分享:

上一条:【光明日报】广东工业大学1.5万余名新生报到

下一条:【南方+】广东工业大学3人入选“香江学者计划”和“香江学者计划(湾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