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大学城校区内一场持续1天半的发展战略研讨会,让广东工业大学(下称“广工”)接下来5年的发展目标更加清晰。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白建刚表示,要锚定“双一流”,深化内涵建设,朝着“努力办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更好大学”目标勇毅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篇章贡献“广工力量”。
落实“五个坚持”,写好“五篇大文章”,实施“115”攀峰工程……这所省属理工科院校的“领头羊”正以清晰路径谋篇布局“十五五”、全力冲击“双一流”,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注入更多动能。
广东工业大学校园图景。受访者供图
“115”攀峰工程:
广工“冲一流”的战略升级路径
“十四五”期间,广工新增农学、地球科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使学校ESI前1%学科总数达到10个,较“十三五”期间实现翻番。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三大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已进入0.3‰。
广工把“冲一流”作为目标牵引,瞄准广东“双一流”工科偏少、制造业相关学科空缺的短板精准发力。正在谋划实施的“115”攀峰工程,正是广工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一次战略升级。
“115”攀峰工程以“1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1个一流学科建设计划、5个创新转化平台支撑计划”为骨架。学科评估中,广工已成为省内唯一控制学科获评A-的高校,机械、化工、设计学三个学科也获评B+。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将聚焦“强优、强融、强基”,推进学科组织模式与机制创新,在整合高端电子制造和绿色材料化工学科群优势基础上,力争机械、控制、化工等学科跻身新一轮“双一流”行列,为“十五五”期间冲击更高水平学科建设奠定基础。
学科建设不仅是“单点突围”,更是“体系作战”。广工聚力搭建5个标志性创新转化平台,着力于精密电子制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工业软件与工业互联等新兴产业领域,促进优势学科与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结成创新联合体,既能承接“十四五”期间横向科研到校经费增长120%的成果,为学科建设提供实践支撑,更是推动科研资源向产业需求转化,有组织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力举措。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高端人才自主培养的广工模式
产教融合是培养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利路径。广工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平台的突出优势,推动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精准对接、深度融合。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延续“十四五”研究生规模增长42.7%的势头,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打造“湾区卓越工程师摇篮”。2025年3月成立的卓越工程师学院,正是广工在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基础上的深化实践。
2025年,广东省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广工入选首批试点高校,合作单位和专项招生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广工作为首批广东省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构建起“四共四通” 的校企全程协同培养模式。
该学院以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化工、资源环境四个专业学位博士点为支撑,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实现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聚焦微/光电子精密制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新能源与新型储能等五大产业领域,广工将培养一支理学基础理论功底扎实、工学专业技术能力突出,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十四五” 期间,广工创新创业育人基地获9项国家级荣誉,2023 年教育部大学生竞赛榜位列全国第14位、全省第一。接下来,广工计划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将产业需求融入培养目标,将先进技术、工程规范融入培养方案,将技术与产品、方法与运用融入培养过程,持续打造IC班、粤芯班、埃安班等特色班,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广东工业大学校园图景。受访者供图
科技人才“双轮驱动”:
办“广东所需,广工有为”的“更好”广工
回顾 “十四五”,广东工业大学多项办学指标实现跨越式增长——新增机械、设计学等9个博士点(其中工程专业学位博士点4个),新增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体育等11个硕士点,实现博士点优势学科全覆盖、交叉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工学门类学位点占比超60%。引育特聘教授、青年人才等总量超1000人次。现有院士、国家杰青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00余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是2020年的2.5倍。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邱学青表示,广工将继续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增强科技创新动能。
在具体实践中,广工的举措颇具针对性。围绕“海上新广东”建设,依托材料、化工、信息、生态等学科优势,广工培育高水平的海洋科研平台,筹建海洋工程学院,开展海洋资源开发、智能跨域海防、海上能源利用、海洋生态保护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广东制造业升级与人才需求,广工在省委组织部直接指导下,于2024年6月揭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研究院这一重点智库,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中心工作和难点问题,为加快推进人才高地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智力支撑。
未来,广工还计划优化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升级 “科技淘宝” 平台,推动大学科技园数字化转型,促进更多技术成果从 “实验室” 走向 “生产线”,同时持续引育战略科学家与青年科研人才,为广东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提供更坚实的科研与人才支撑。
广东工业大学校园图景。受访者供图
白建刚认为,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篇章贡献“广工力量”,应从“立德树人”“科研顶天立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冲一流”“高质量党建”五个方面出发,建设“更好”广工。随着广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这所工科优势明显、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大学,将为更有力服务制造强国建设、支撑地方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网址链接:锚定“双一流”,广工建设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更好”大学_南方+_南方plus